在全球公共卫生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,疫苗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可能成为防控传染病的关键转折点。近日,《Cell Reports》发表了由山西农业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——“环状RNA疫苗编码B6与M1双价嵌合免疫原,在抗猴痘病毒中展现出强大免疫保护力”。
该研究不仅展示了环状RNA(circRNA)技术在疫苗领域的全新潜能,也为未来针对天花类病毒(Orthopoxvirus)的疫苗研发提供了新方向。

一、全球背景:猴痘疫情凸显疫苗创新紧迫性
自2022年以来,猴痘病毒(MPXV)在全球范围内多次暴发,并被世界卫生组织两度列为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(PHEIC)”。截至2025年8月,已有超过16万确诊病例、遍及140个国家。
虽然目前市面上存在两种以减毒痘苗病毒(VACV)为基础的交叉保护性疫苗(ACAM2000与JYNNEOS),但由于其活病毒特性及潜在副作用,这些疫苗并非针对猴痘病毒特异设计,在免疫安全性和保护效果上仍存在不足。
由此,新一代高安全性、可定向设计的RNA疫苗成为研究焦点。
二、技术创新:环状RNA与双价免疫原设计结合
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环状RNA平台(CircRNA),并构建了同时编码猴痘病毒两种关键抗原B6与M1的嵌合免疫原(B6M1)。
B6来源于病毒的包膜型颗粒(EEV),主要负责宿主间传播;
M1来自胞内成熟病毒(IMV),是宿主细胞内扩散的关键蛋白。
通过将两者串联为一个嵌合抗原,circRNA疫苗可在单次制备中实现双重免疫激活,显著提高成本效益与临床可行性。
同时,环状RNA天然闭合结构赋予其高稳定性与低免疫原性,避免了传统mRNA疫苗需依赖化学修饰才能稳定表达的问题。

三、实验结果:强免疫应答与完全保护
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验证了CircRNA-B6M1疫苗的免疫效果。结果显示:
疫苗在接种后能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,对猴痘病毒及痘苗病毒(VACV)均表现出显著交叉反应;
同时激活IFN-γ、IL-2与IL-4等T细胞免疫应答,形成全面的体液与细胞免疫;
在致死性病毒攻击实验中,CircRNA-B6M1疫苗实现了100%保护率,远超对照组与单抗原疫苗组;
在安全性测试中,动物无明显体重变化或脏器病理损伤,肝肾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。
这些数据表明,CircRNA-B6M1疫苗可在无需使用活病毒的前提下,提供与传统疫苗相当甚至更优的防护效果。
四、意义展望:mRNA 2.0时代的疫苗平台
mRNA疫苗的成功开启了“可编程疫苗时代”,而**环状RNA技术(mRNA 2.0)**则有望进一步突破其局限。
相比传统线性mRNA,circRNA具备:
更长的抗原表达持续时间;
更低的免疫系统副反应;
更适合快速工业化生产。
该研究证明,circRNA可实现多价抗原的高效表达与精准免疫诱导,其设计理念可扩展至新发病毒、癌症疫苗及兽用疫苗领域。
正如论文通讯作者刘志达研究员所言:“这一成果为环状RNA平台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提供了关键验证。”
五、行业影响:疫苗研发模式的范式转变
CircRNA疫苗的出现,不仅代表一种新的分子构建形式,更体现了疫苗工业化生产思维的转变。
它整合了抗原工程、RNA设计与纳米递送技术;
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,显著提升了免疫广谱性与安全可控性;
为全球防疫体系提供了更灵活、更高效的技术储备。
未来,随着circRNA合成与递送体系的完善,该平台有望成为下一代**“快速响应型疫苗”核心技术之一**。
结语
从mRNA到circRNA,疫苗技术的迭代正在加速推进。
《Cell Reports》这项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性研究,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新型RNA疫苗领域的国际领先实力,更为应对猴痘、天花等再现性病毒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CircRNA-B6M1的成功,或许标志着**人类疫苗进入“环时代”**的关键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