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自首个siRNA药物获批以来,RNA疗法被誉为“继小分子与抗体后的第三类药物”。然而,RNA分子带负电荷、易降解,极难穿越生理屏障——尤其是血脑屏障(BBB)。目前,主流技术如GalNAc偶联主要解决了肝脏特异性递送问题,但在CNS、肺、眼等组织的应用仍受限。
SCAD平台的核心思想是——将单链寡核苷酸(Accessory Oligonucleotide, ACO)作为化学“助推器”,通过连接子将其共价连接到siRNA的乘客链上。
ACO不具备靶向功能,但能增强与血浆蛋白的结合,促进细胞摄取与组织渗透,从而赋予双链RNA类似反义寡核苷酸(ASO)的自递送能力。
研究团队系统构建了包含不同长度、序列与修饰的ACO文库,通过蛋白结合实验与原代细胞摄取实验,确立了关键的结构-活性规律:
2’-O-MOE修饰与**磷硫骨架(PS)**显著增强蛋白结合;
ACO长度(14 nt最优)与嘌呤/尿嘧啶比例直接影响递送效率;
S9连接子在所有连接形式中表现最佳;
过度PS化会导致外周滞留增加,需平衡安全与活性。
最终确定的标准结构——S9-ACOMOE14,成为SCAD体系的核心模板。
在小鼠ICV注射实验中,SCAD-siRNA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中枢分布与持久活性:
广泛分布:在大脑皮层、海马、丘脑、小脑及脊髓均检测到显著信号;
高效敲低:靶基因Sod1 mRNA下降超过80%,远超未偶联siRNA;
超长效应:抑制持续超过150天(约5个月);
快速清除:血浆中1天内清零,系统暴露极低。
研究进一步显示,SCAD能够同时高效递送siRNA至神经元、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。
这种跨细胞类型的能力对于ALS、亨廷顿病、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细胞病理机制疾病尤为关键。

SCAD平台的模块化设计让其轻松适配其他局部递送场景。研究团队已在三种外周组织中成功验证:

多项动物实验与毒理分析显示,SCAD具有稳定、可控的安全特性:
无显著体重变化或异常行为;
CNS炎症标志物(Iba1、Gfap)未上调;
血液及生化指标正常;
高剂量组偶有轻微、可逆神经肌肉反应;
无剂量依赖性肾脏或脊髓损伤。
与C16脂质偶联或AOC相比,SCAD具有显著的制造与经济优势:

研究者推测ACO部分可能充当“核酸适配体”,通过与特定蛋白结合促进胞摄取。未来的蛋白质组学研究(如质谱分析)将有助于阐明其分子机制。
目前,Ractigen已启动SOD1突变型ALS临床试验(RAG-17),包括IIT与I期研究(NCT06556394)。该项目将进一步验证SCAD在CNS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持久疗效。
SCAD平台的诞生,代表着RNA药物递送技术的范式转变:
从“物理穿透”走向“化学自递送”,从“肝脏专属”迈向“全身可达”。
它不仅拓宽了RNA疗法的疾病谱,更为产业界提供了可规模化、可商业化的创新解决方案。